图片


2024年6月29日,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承办的“2024妇科肿瘤临床与转化能力提升项目一妇婴系列活动启动暨学术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论坛聚焦妇科肿瘤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多学科诊疗,规范化诊疗等方向,与会专家学者从多方位、多维度就目前妇瘤诊疗领域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01

开幕式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严沁教授担任主持,他首先隆重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图片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薇教授代表医院对大家的到来和支持表示感谢。她讲到,此次论坛的启动,是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同道们响应时代需求的一次新实践,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妇科肿瘤临床转化,制定精准化的治疗策略,是保障女性健康的关键方向。

图片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万小平教授提出,此次大会有利于探索如何精准地基于临床数据进行临床诊疗,让基于中国人群的数据写进中国的诊疗指南。希望各位专家分享的宝贵经验和见解,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促进跨学科的合作,推动医学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制定妇科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图片
图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讲到,举办这样的学术论坛,对于推动妇科肿瘤学科高质量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带来新的启发和动力。

图片

与会专家合影

图片

02

学术讲座

1

主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薇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马丁院士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讲到,我们需要面向国家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高度重视临床转化研究,并介绍了其团队临床转化应用的多个项目:开发一种HPV分流与整合超早期检测试剂盒,能够实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精准预警和精准筛查;改良型子宫内膜刷采样联合甲基化试剂盒判断子宫内膜癌病变程度,有利于减少子宫内膜活检的有创操作;重组溶瘤腺病毒治疗实体瘤以及宫体外举宫器的研发。马丁院士也基于团队的临床转化研究经验,给大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指出了科技转化的时机和关键点。

图片

孔北华教授

图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系统介绍了GRADE证据分级及推荐、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AGREE-CHINA)、NCCN妇科肿瘤相关指南以及2024版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并讲述了制定指南的相关流程和规则。孔北华教授指出我们需从临床问题出发,利用全面的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系统,对评价的措施给予确切的推荐意见,从而制定一部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

图片

王建六教授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如何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出发,发现糖代谢紊乱与子宫内膜癌的密切关系,通过相关临床前实验以及RCT研究提出“一抗三降”子宫内膜癌防治新模式, 并评估DEAR体重管理模式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另外,王建六教授还探讨了分子分型与子宫内膜癌保育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首次提出子宫内膜癌“4R”理念并率先建立“五位一体”诊疗体系。 


03

专题讨论

图片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孙蓬明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朱滔教授、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冯炜炜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几位专家分别围绕以下四个专题展开讨论分析:

1、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青年医生:如何制定培训计划,以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青年医生

2、在遵循医学指南的同时推动科研创新:青年医生如何在遵循现有医学指南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3、转化研究策略:从基础到临床:以子宫内膜癌为案例,探索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4、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相互促进机制:探讨科研活动如何促进临床实践的改进,以及临床实践如何启发新的科研方向

图片

在本讨论环节中,四位专家提出科研和临床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青年医生需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熟悉妇科肿瘤领域的指南新进展以及妇科肿瘤的前沿基础研究,参与多学科合作,实现科研交叉融合和创新,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图片


04

学术讲座

1

主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胡争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金华教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诸海燕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图片

张国楠教授

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讲述了原发性卵巢肝细胞样癌(hepatoid carcinoma of the ovary,HCO)作为一种罕见的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且预后较差。血清AFP水平可作为检测其药物疗效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物,但需开展相关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来明确其最佳诊断方法。最后张国楠教授讲到,目前HCO治疗手段有限,对于其的最佳治疗和管理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临床研究为HCO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与机会,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图片

刘继红教授

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讲述了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Molecular Tumor Board,MTB)的发展背景,并介绍了一项基于肿瘤分子特征和多学科会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匹配个体化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另外,刘继红教授以宫颈胃型腺癌为例,阐述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临床转化研究。刘教授讲到,MTB在妇科肿瘤领域仍是一个较新的诊疗模式,也是制定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策略的有效手段。

图片

臧荣余教授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臧荣余教授对卵巢癌淋巴结切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享,提出早期上皮性卵巢癌(1-2期)需做淋巴结切除的分期手术,但无需淋巴结清扫;晚期卵巢癌系统清扫亚临床转移的淋巴结有害无益,会增加手术并发症;二探手术不再应用,但晚期卵巢癌的随访计划应修改,为卵巢癌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提供了指导。

图片


05

专题讨论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高庆蕾教授担任主持

图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奇灵教授、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庭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丁景新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几位专家分别围绕以下四个专题展开讨论分析:

1、罕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经验分享:以卵巢肝细胞样癌为例,分享诊断难点、治疗经验

2、MTB诊疗模式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优化:MTB和MDT诊疗模式的区别,MTB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3、妇科恶性肿瘤诊疗中的跨学科合作模式:跨学科合作在妇科恶性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跨学科合作机制

4、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实施策略:以淋巴结处理为核心,探讨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涵盖诊断标准、治疗流程和疗效评估

图片

四位专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以下观点。卵巢肝细胞样癌的病例在临床上非常罕见,诊断难度较大,需依靠专家共识进行诊疗。MTB模式侧重于分子层面的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治疗的突破口,改善治疗效果,更适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且MTB模式已被纳入国家癌症单病种质控指南,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应遵循指南,对于指南中未明确的问题,可以通过MTB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或通过前瞻性的RCT研究,获取最高级别的证据,指导治疗策略的实施。

图片

06

大会总结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薇教授在大会总结中强调了本次论坛的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随着2024妇科肿瘤临床与转化能力提升项目一妇婴系列活动启动暨学术论坛在上海的圆满落幕,我们满怀期待地展望下一次的相聚,共同推进妇科肿瘤治疗的新篇章。

图片